要说起“基建狂魔”,今天的中国当仁不让,从三峡工程到南水北调,再到西电东输、高铁网络,每一项工程都创造了建筑史上一个又一个记录。但各位可能不知道,全球300米以上的摩天大楼,有2/3也是由中国建造,尤其是“四天一层楼”的中国速度,更是惊艳国内外!
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中国在摩天大楼建造领域的不凡实力,背后也要有好的施工设备,接下来就为各位介绍一款由中国首创的造楼神器——空中造楼机。
所谓的空中造楼机,实际上的意思就是一座智能化的施工平台,它不仅实现了塔机、模架一体化及各类设备设施的集成,还加入了智能化的元素,进一步用机器代替人工。而最牛的地方在于,这款造楼神器的顶升力高达4000吨,能让建筑施工在几百米高空如履平地,在8级大风中平稳进行。有了它,就能像搭积木一样,四天就能“造出一层楼”,因此获得了“空中造楼机”的美誉。
其实,“四天一层楼”的速度虽然很快,但这个记录早在80年前就已经被打破了。当今中国“基建狂魔”的外号,在80年前,非美国莫属——比如帝国大厦这座在无数好莱坞大片中都出现过的标志性建筑,就建于1930年,这栋高381米、共102层的摩天大楼,从动土到完工,用时仅410天,平均也是“四天一层楼”。80年前就能创造这种罕见的建造速度,可见美国在基建狂魔时代恐怖的建设能力。
不过,当时的建造技术,与现在相比自然不可同日而语。为了快速建成帝国大厦,负责施工的团队完全不计较成本,投入作业的人数最多时候达到3400人,日夜不停地赶工;而且由于当时的技术限制,很多危险的地方,都要由工人去作业,最终造成5名工人在施工全套工艺流程中死亡。
所以,80年前帝国大厦所创造“四天一层楼”的速度,是付出了很大心血的。如今在摩天大楼建造中使用“空中造楼机”,就能安全、智能、高效地做到这一切。
在北京第一高楼——中国尊(高528米)的建造上,“空中造楼机”就为它的建设节省了20%的工期。而且流程化的作业,可以极大减少施工人数,以往成千上万人的项目,如今只需50几人就能够实现。可以说,中国能够建造全球2/3的300米以上摩天大楼,离不开造楼机的功劳。
追溯起来,让国内外惊艳的“空中造楼机”其实已发展到了第四代!这款造楼神器的研发制造,伴随着的是中国超高层建筑发展历史。改革开放之前,国内还没有一座超过100米的大厦,最高的建筑就是80米高的上海国际饭店,这还是由匈牙利设计师在1931年设计建造的。
中国超高层建筑的发展,还得从“深圳速度”说起。1982年,深圳市政府准备筹建国贸大厦,整个大厦楼高160米,共53层,建成之后将成为当时国内最高建筑。而负责承建此项目的是中建三局,它们在评估之后就决定采用当时先进的滑模技术来建造这栋大厦。
其实,早在上世纪40年代,滑模技术就已经从美国传入中国,这项技术采用钢结构在墙体的两侧搭建模板,然后往中间浇灌水泥,通过千斤顶的作用将整个模板提升。不过,因为技术方面的要求较高,当时并未得到普遍推行。
而中建三局最初也栽了跟头,连续三次滑膜试滑都失败了,工程差点夭折。但技术团队还是顶着巨大压力,戮力攻关,最终找到了失败原因。当然,成功的背后也有遗憾,因为滑膜实验的成套设备都是从国外进口的。
不过,这一次的成功却开创了新时代,“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由此诞生,而中国建筑集团也逐渐开启了它的“弄潮时代”。在接下来的20余年里,中建集团相继承建辽宁广播电视塔、深圳地王大厦、上海环球金融中心等一大批行业瞩目的工程,而此时的滑模技术已进化了三代。
到了2005年,由中建四局负责广州西塔项目建设时,技术团队创造性地将模板与挂架悬挂在钢平台上,搭载一个可以供设备和工人施工的平台。由此,“低位顶升钢平台模架体系”应运而生,这正是“空中造楼机”的前身。
有了这项建造技术,高442米的广州西塔最终在1007天内就完成建造,最快时能达到2天一层楼。随后,技术团队在这项建造工艺的基础上一直在升级、创新,这才有了今天我们正真看到的造楼神器——空中造楼机。
如今,中建集团已经“走出去”,揽获大批国外大单,为马来西亚、越南、印尼、巴基斯坦、印度等10多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打造地标建筑,比如规划设计高638米的东南亚第一高楼——印尼雅加达标志塔便是由中建集团承建。总之,中国摩天大楼的建造技术在全球已经处于领跑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