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漫步在泊头市大运河生态公园,河畔美景秋色正美。蓝天映碧水,叶落秋意浓。依河而行,杨柳依依,空气中弥漫着大自然草木的清新气息。广场上,一群身着练功服的晨练者正在打拳;河中,水流潺潺波光粼粼;花园里,梨乡元素的石雕、漕运码头的塑像散布其中,自然生态与人文景观相得益彰……微风轻轻吹过,仿佛一幅五彩斑斓的画卷,美得让人沉醉。近年来,泊头市深入贯彻习对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使命感,加强整体谋划、做好科学规划,系统推进泊头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让大运河畔的古驿新城焕发出了新的活力。清晨,薄雾轻笼,泊头市区宽阔的运河河道蜿蜒曲折,静静流淌,不忍惊扰人们的酣梦。清波潺潺,水城一色,这里不仅有北方的浑厚与粗犷,还有江南的婉约与妩媚。依托大运河而建的生态公园里,游人三三两两而至,或吹拉弹唱,或漫步栈桥,或踏着满地的落叶信步而行,怡然自得,尽情地拥抱母亲河挥洒出的清新和遗韵。一座曲曲折折、沿运河逶迤而建的白桥,当地人称为“运河之链”。这座桥全长700米,是一座环形栈桥,运河两岸被它拥入怀抱。人行桥上,几步一景,林木苍茂,花海芬芳,水流清澈。泊头大运河生态公园彰显了建设者的智慧,最大限度地保留了运河两岸原有的植被和地形地貌,栽植树木以本地树种为主,既挖掘、传承大运河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资源,又不破坏大运河的生态环境,仅花草植被就多达30余种。同时,运河两侧还包含广场及相应的娱乐设施,给人类带来舒适便捷的休息和游玩场所。公园内,共设置了26组场景雕塑,再现了泊头漕运记忆,实现了自然风貌保护、便民利民、文旅融合的有机统一。2018年,配合沧州市第二届旅发大会,公园举办了以“运河古驿、大运泊头”为主题的文化旅游周活动,吸引了12万人参观交流。透过公园内人文景观与自然风貌的完美融合,古城泊头,从千百年前的历史中缓缓走来……泊头,因运河漕运而兴,因古驿站而闻名。据《嘉靖河间府志》记载: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交河(现泊头市交河镇)知县武聪,奉旨于县东五十里卫河西岸的新桥镇,设置新桥水驿;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改称“泊头驿”。泊头驿承担着往来官员、客商、船工等人员歇宿,以及运送朝廷物资、接待藩属使者上京觐见朝贡、往来传令送信等诸多职能,成为运河上通讯联络的“中枢神经”。依托运河,泊头快速地发展成为“两岸商贾云集,为数百里所未有”的重镇。清代后期,泊头被称为“运河巨镇”。民国初期,则“东西两岸殷实,商号不下千余家”,成为津南地区第一大商埠。始建于1912年的泊镇永华火柴股份有限公司(河北泊头火柴有限公司前身),逐渐成长为中国乃至亚洲最大的火柴生产厂商,改写了国人依赖“洋火”的历史。2009年,泊头市胜利街改造拆迁,人们在运河码头旧址地下3米的地方,挖出了一块石碑和碑座。这是一通“漕院明文碑”。通过它,600多年前的一切仿佛都生动起来:漕运管理机构在这里驻扎镇守,水陆码头沿河边砸桩架桥,纤夫船家忙得不亦乐乎,各种店铺、作坊、茶馆,拉长了街头巷尾,大小官船、民舫、木筏,搅得这里活色生香、钟灵毓秀……凭借天时、地利、人和多方位条件,古时的泊头,成为一代繁华之城,是河北重要的经济中心与漕运码头,有着“运河巨镇”“津南重镇”的美称。
依托运河景观带 发展全域旅游大运河连通着过去与未来,她的包容、质朴、厚重、智慧,早已融入泊头人的骨子里,将泊头的历史积淀和现代文明串联起来,将泊头人的血脉与品格串联起来,成为独特的文化根基。漫步于公园中,既可以赏秋景、品秋韵,又可以浏览泊头千年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西汉献王刘德在此筑日华宫,整理《诗经》《左传》等先秦古籍,架起了中华文化传承的桥梁;一百多年前的泊头火柴,结束了国人依赖“洋火”的历史,阐释了近代民族工业的自强不息;泊头清线年风雨,规模庞大,气势恢宏,是华北地区“第一寺”;华北局城工部,为平津战役胜利作出重大贡献,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光辉一页;一声船工号子,充溢着让心灵震撼的生命力,是南运河航运史上一份不可多得的文化留存……在大运河的哺育下,这里还涌现出一大批名人志士:唐代著名诗人张祜,因诗歌成就卓越被誉为“海内名士”,“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等佳句名扬四海;明代礼部尚书余继登朴直缜密、敢于直谏,参加纂修了《大明会典》;近代爱国教育家南汉忱,是津南地区新式学校的倡导者和创建者,教育部前部长蒋南翔为其题词:“南汉忱先生一生致力于人民教育事业的精神值得学习”;现代煤炭地质学家王竹泉,率先提出煤的接触变质规律,带队发现了陕北煤田,被誉为“中国煤田事业的奠基人”。在大运河生态公园里,可以窥见他们的身影。南运河之于沧州,不仅是一道清秀明丽的风景,更是一种不竭的精神之源。她充满古韵古意,也灵动鲜活。南来北往的各色人种、万千货物、新旧思潮在这里交汇交融。由运河而滋生的经济产业、工业文明,也显示出一种崭新的活力和勃勃生机。往公园深处行走,可以看见多处宣传牌,展示着泊头的特色文化和产业。甘甜的运河水浇灌出美味的鸭梨、小枣、桑葚,也藉由运河发往全国各地。泊头是著名的“中国鸭梨之乡”,鸭梨栽种历史有2000多年,种植培养面积和产量居全国首位。1400年前,泊头人民便以冶铁为业,将铸造工艺发扬光大、传承至今。从隋朝末年的魁星阁大钟,到五代十国时期的铁佛,再到百吨沧州新铁狮,创造了一次性整体浇铸最大铁狮的世界纪录。经过时间的打磨,历经岁月的积淀,造就了今天的“中国铸造之乡”“中国铸造名城”。如今,泊头市贯彻新发展理念,以“绿色?智能”为方向,对全市所有的铸造公司进行整改提升,“中国铸造名城”正在向“中国绿色铸造名城”坚定迈进。今天的泊头工业,以铸造为基础,形成了以环保设备、汽车模具为支撑,以数字控制机床、军民融合产业为引领,以工业泵阀、压型机械等为配套的机械装备制造体系,成为名副其实的“装备新城”,先后荣获“中国汽车模具之乡”“中国大气污染治理装备制造产业基地”等荣誉称号。新时代、新机遇、新作为,面对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历史机遇,泊头正乘着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东风,不断迈进前行。
保护大运河 源自一份深情以水为胜,以河生地,以航达裕,城有其馨。泊头市充分的发挥大运河文化带的重要节点作用,积极做好大运河“保护、传承、利用”3篇文章,慢慢地增加运河周边文化类基础设施的建设,使人们既可以看得见运河,更能够记得住运河、留得住运河。10月25日,正值周末。26岁的韩浩和朋友来到大运河生态公园。这次,几个年轻人带着夹子、垃圾袋等工具,他们一路走,一路捡拾河道旁及绿化带中的烟头、废纸、杂物等垃圾,还不时向过往的行人、游玩的居民宣传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我们的大运河越建设越好了,给我们喜欢徒步的这群人提供了一个好环境。”韩浩说,他们前几次来徒步,发现周边有垃圾,也有很多人在捡拾垃圾。这一幕激发了他们,他们决定行动起来,为保护大运河贡献自己的力量。对大运河的热爱与保护已经根植于每一个泊头人的心中。在运河岸边,经常能看到热心的市民和公益组织。他们不怕苦和累,利用业余时间一边行走运河一边捡拾垃圾,擦拭指示牌和雕像,为的就是让大运河的环境慢慢的变好。泊头市城管局不定期抽调精干力量,采取轮流值岗,持续加强运河景观带管理,确保运河景观带整洁有序。国庆节前夕,泊头市城管局组织25名执法人员、5辆执法车,由主管局长带队,对运河景观带内流动商贩进行巡查,以保护运河环境。不久前,泊头市团委组织职教中心和泊头市城管局青年志愿者40余人带着夹子、垃圾袋等工具来到运河景观带,捡拾河道旁及绿化带中的烟头、废纸、杂物等垃圾,并向过往行人、游玩的居民宣传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泊头市一家餐饮公司组织30多名职工,带着捡拾工具,一大早就赶到运河景观带,捡拾道路两侧和绿化带内的垃圾。这样的活动,公司经常组织员工参与。大运河生态公园,凝聚着泊头人对运河的热爱,以及对绿色梦想的不懈追求。近年来,泊头市认真贯彻习关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坚决落实省市相关决策部署,紧扣“两带”“五大工程”“一线七珠”等一系列部署要求,扎实推进保护传承各项工作。成立领导小组,统筹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相关工作,对大运河承载及伴生的资源进行深入挖掘和系统整理,围绕再现手工技艺、传承工匠精神,着力推进泊头市“手工业名镇”建设,采取“园中建馆”的方式,谋划启动了铸造、火柴、十里香酒3个主题文化展馆。同时,大力推进运河生态建设,从2017年开始累计植树造林3.7万亩,打造了运河两岸千米长的绿色生态长廊。另外,严格落实河湖长制,在输水期强化水质监测和巡查管控,确保输水安全顺畅。加强日常岸线管护,强化环境综合治理,依法依规拆违拆建几十处,保持了大运河净绿畅美的自然生态。“下一步,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精准把握省委、省政府赋予的‘以工贸遗产形成的沿河文化廊道为主,构建运河两岸协调发展格局,打造泊头工贸文脉传承集群’的定位,认真贯彻沧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还运河于人民’的理念,切实做好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各项工作,为沧州打造河海相济、动力强劲的重要增长极,为奋力开创建设美丽河北新局面作出泊头应有的贡献。”泊头市相关工作负责人说。碧水绕城郭,清风拂面来。在一代又一代勤劳智慧的泊头人民耕耘下,泊头,正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昂扬着蓬勃的朝气和激情,踏上新的征程,从运河古驿、津南第一大商埠向水运之城、生态之城、运河文化休闲旅游城市的目标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