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泊头火柴有限公司前身为泊镇永华火柴股份有限公司,始建于1912年,时任民国代总统的冯国璋以四万元现洋入股公司,改写了国人依赖“洋火”的历史。1948年泊镇永华火柴股份有限公司成为晋察冀边区乃至全国最早的公私合营企业之一。1950年5月泊镇永华火柴股份有限公司归属国有,“泊头火柴”加快了发展步伐,迅速成长为中国乃至亚洲最大的火柴生产厂商。很多国内知名的作家、艺术家谈到对泊头的印象时都不约而同地会提到“泊头火柴”,“泊头火柴”做为一个百年品牌老字号能够说是家喻户晓,早已成为这个城市的名片。
晚清的中国,内忧外患,局势动荡。当时中国的火柴市场被日本和瑞典所垄断,“洋火”充斥。到20世纪初,日本火柴几乎独占中国市场,当时中国每年消费日本火柴约值白银一千万两以上。
中国进口火柴数量在1912年达到最高峰。就在这一年,泊头火柴厂的前身泊镇永华火柴股份有限公司诞生。
泊镇永华火柴股份有限公司在晚清民初“实业救国”的背景下筹建,由河北沧县兴济商人钱立亭发起,最初厂址选定在沧县兴济镇。钱立亭早年在天津等地经商,亲眼目睹帝国列强以其廉价商品洋火、洋烟、洋蜡、洋油横行中国并赚取了大量白银。受“实业救国”思想的影响,1912年初,钱立亭与李雅轩等联络商洽,决定共同出资在兴济筹办火柴厂。当他们正在购置土地、选购设备时,筹建火柴厂之事被天津华昌火柴厂和北洋火柴厂得知,并诉诸北洋军政府直隶津南道衙。因为当时火柴界为减少竞争曾请示政府设立了300里经济保护圈,在圈内不能再设新火柴厂,兴济距离天津很近,在300里圈内。按照相关法规,兴济火柴厂被责令择址迁建。
钱立亭等人便四处寻找适宜建厂生产之地,最终选址泊镇。泊镇北距天津320里,可摆脱天津厂家的制衡,南距济南约400里,也不受山东厂商的挤迫。而且泊镇地处京杭大运河要津,铁路、公路贯通四方,商号云集,并水源充足,有大批闲散市民和农民作为廉价劳动力,很适合发展工业。
由于厂址南迁损失惨重,所以在泊镇建厂时资金不足,钱立亭等人又各方招股。最后,李雅轩举荐曾和自己一起经营过盐业的河间人白聘三(字国珍)。白聘三是清朝光绪年间的秀才,与官府权贵广有结交,精通资本运营之道,颇有韬略。李雅轩力陈生产“洋火”本小利大,上可报效国家,下可解百姓之急需的见解,邀其入伙。白聘三遂筹措资金0.78万现洋入伙建厂。后白聘三又招股2万现洋。就这样,1912年5月22日,泊镇永华火柴股份有限公司正式破土动工建厂,1913年春天建成,1913年8月31日正式开工生产。白聘三任董事长兼经理。有职员10余名,工人近70名。主要生产设备为从天津购进的5台排梗机、3台卸梗机。主要生产原料梗子、盒片均从天津购进,生产靠手工操作。建厂初期产品为“双人”牌和“飞艇”牌硫化磷火柴,日产火柴4大箱,折合30件。
泊镇永华火柴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最早的火柴厂之一,它的建立也标志着沧州近代工业的产生。
虽然要与日本等外国火柴厂争夺市场,与京津和山东的火柴厂抗争,还面临资产不足、原料受限等困难,但由于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日本把经济扩张重心转移到了东南亚,输入到中国的火柴大幅度减少,中国民族火柴工业得以喘息,泊镇永华火柴股份有限公司恰逢时机,在最初几年经营形势尚可。
然而,就在1916年,公司为缩减成本,用本地土硝代替氯酸钾作原料,发生了重大质量事故,生产的火柴发火不好,被四面退货,造成产品大量积压,资金不能周转无法维持生产。再加上地方恶势力的乘机刁难和压制,火柴厂陷入窘迫境地。在此困境时期,董事长白聘三向远房亲戚、时任中华民国副总统的冯国璋求援。冯国璋听闻家乡亲戚办工厂不仅资金困难还受人欺负压制,十分气愤,派赵春溪带了一个连的兵力押送4万元现洋到泊镇,入股泊镇永华火柴股份有限公司。公司随即进行了第一次改组,白聘三继续担任董事长,赵春溪担任总经理。这样,火柴厂不仅经济上有了支撑,政治上也有了靠山,当地官员也全力支持,生产的火柴销路迅速好转,火柴厂起死回生。
1917年,产品商标改为“火车”、“骏马”、“飞马”三个牌子。1922年4月至1924年9月直奉战争期间,因运输受阻,原材料难以购进,产品无法销售,火柴生产受到很大影响。加上1919年冯国璋去世,其家属1926年撤走股金,火柴厂再次濒临破产。白聘三再次出面,动员河间商人张伯玙、张仲璠兄弟二人入股,投入股金3万多现洋,又吸纳了一部分新股份,使火柴厂回到正常状态生产。1927年4月进行了第二次改组,张伯玙任董事长,张仲璠任总经理,白聘三因年事已高改任董事。
改组后生产规模有了扩大,拥有内外工近400人。公司购进旋梗机、盒料机各一台,大机增至15架,开始自己制造火柴梗和盒片。木材主要来自于东北,化工原料则来源于京津等地。由于受天津、济南、青岛等地火柴厂的排挤,产品的销路只限于北至沧县、河间,东至宁晋,南至顺德(今邢台市),西至安国、深泽一带。
1929年,公司购进印刷机、切纸机等生产设备,提高了生产能力,火柴产量占河北省总产量的60%。1931年,购置18马力蒸汽机一台,日产量从1924年以前的11大箱(折合82.5件)提高到35大箱(折合262.5件)。产品增加了“第一”和“地球”牌两个商标品种,其中“第一”牌一直沿用至1953年。公积金达到10万元现洋。从1927年至1931年共实现利润100万元现洋,年均盈利20万元。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企业具有主要设备40台,职工人数最多时达到800余人。
1937年泊镇被日军占领,日军以火柴是特殊产业为由对其实行军事管制。日伪交河当局派日本人石场等以驻厂员身份管理公司,监督生产经营,火柴厂沦为日军的统治之下,生产的火柴产品也对国统区和根据地实行禁运。由于火柴生产原材料供应不畅,日军对公司的监管缺乏经验,再加上工人的不断反抗和斗争,火柴生产、销售困难。公司做了第三次改组。由于当时处于战乱时期,泊镇又是敌占区,这次改组未能改变经营困境。到1943年,由于日伪管制物价,横征暴敛,公司每日只能开动四五部机器,最后终因亏累严重而于1944年秋天停工。同年石场撤出公司。
日本投降后,1945年8月31日交河县县长徐春霖为阻挠八路军解放泊镇,趁南运河水上涨之际,命保安团扒堤放水,泊镇下游顿成水患,火柴公司被淹,300余间厂房倒塌,机器大部浸在泥水中,公司被迫停工停产。经理、股东逃往天津,委派账房先生李秀岩等人以股东代表身份看守厂房。
1946年泊镇解放后,党和政府全力支持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火柴工业,泊头火柴也一直引领着企业改革的潮头。从公私合营、归属国有到承包经营、股份制改革,由小到大,由弱到强,迅速成长为中国乃至亚洲最大的火柴生产厂商。泊头火柴成为全国知名品牌、河北省首批著名商标,享有第五届亚洲及太平洋国际贸易博览会金奖殊荣。泊头火柴创造了同行业规模第一、产量第一、创利税第一、总产值第一、上缴利税第一和全员劳动生产率第一等数项第一,连续多年保持全国火柴行业排头兵位置。企业先后晋升为省级先进企业、国家二级企业,轻工部重点骨干企业,进入全国500家最大化学工业行列,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卓越贡献。
1946年5月10日泊镇解放后,新组建的泊头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冀中行署《关于保护发展民族工商业的暂行办法》,大力扶植民族工商业。泊镇永华火柴股份有限公司当时是冀中区颇具影响的民族企业,恢复发展该公司,不仅是战争与人民生活的需要,而且对发展解放区经济意义重大。而此时,公司仍处于停产状态,厂房破败,机器锈蚀,杂草丛生,垃圾成堆,被洪水浸泡过的迹象历历在目。泊头市委、市政府多次派人到公司与股东代表商谈复工问题,并帮助其采购原料,修复厂房,维修机器,找回工人,解决一切困难。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公司于1946年12月1日正式复工。复工后厂内一切事务均由三个股东代理人管理。有职工200多人,日产火柴四五箱,中和商店负责代销产品。复工后由于资金原料短缺,生产时常中断。为保证战时火柴供给和解放区人民生活需要,需恢复公司的生产力,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量。1947年3月,冀中行署会同泊头市委、市政府,决定直接管理该公司。由于泊镇永华火柴股份有限公司不是官僚资本和敌伪产业,按政策不属于没收对象,便决定实行公私合营,但与厂方谈判时遭到拒绝。3月20日,经冀中行署批准,在泊头市成立了以张硕为主任的冀中火柴指导处。4月份指导处委派干部进驻公司。指导处解决了企业在生产经营各环节上的一系列困难,为公私合营创造了条件。11月初,到冀中军区驻地河间县黑马张庄指导工作的中国人民总司令朱德,曾专门听取了冀中行署关于泊镇永华火柴股份有限公司的汇报,并作了重要指示。1947年12月初,公司代理人李秀岩向泊头市政府递交了公私合营申请书。1948年2月1日,冀中行署与泊镇永华火柴股份有限公司正式签订了公私合营协议书。冀中区第一个公私合营企业诞生。
火柴厂公私合营后仍定名为泊镇永华火柴股份有限公司,资本总额为72.8亿元(边币),其中公家投资57.9亿元(边币),约占资本总额的80%。原股东资本总额(主要是设备、厂房、部分原材料折款)为14.9亿元(边币),约占资本总额的20%。按出资多的一方担任经理的协议规定,公司经理由公方代表张硕担任。
泊镇永华火柴股份有限公司的公私合营,对泊头市乃至整个冀中区产生了巨大影响。在其后,泊头市宏业铁厂、权民益业公司和电灯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也相继实现了公私合营。合营后,公司针对管理混乱的局面,进行了整顿,在借鉴旧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建立了新的管理制度,树立了新厂规和劳动公约。对工作纪律、增产节约、请销假等都做了新规定。自此,劳动生产率提高,生产规模扩大,一度闲置的机器利用起来。职工由1948年1月不足200人到1948年年底增至620人,并带动了厂外糊盒工近300人。火柴日产量由合营前的10箱增至47箱。1948年4月,技术工人研制出了提取硫磺的新技术,节省了原料、降低了成本,产品质量也显著提升。合营后,由于废除了过去厂内封建性的管理制度,职工的劳动积极性显著提升,生产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1948年5月,职工纷纷响应公司发起的生产劳动节约竞赛运动。到7月份每箱火柴用赤磷比3月份减少了46%,盐卜减少了35%。1948年上半年盈利134363.35万元(边币),下半年盈利210644万元(边币)。1949年职工人数增至856人,年产量125228件,完成工业总产值153.4万元。公司产量和利润的大幅度增长,不但为解放区人民的生活和支援解放战争作出了贡献,而且为国家积累了大量资金。冀中实业公司用这些资金先后建起辛集化工厂、河间面粉厂、高阳染织厂等,因此泊镇永华火柴股份有限公司一度被冀中行署誉为“母鸡工厂”。
1950年5月,泊镇永华火柴股份有限公司全部归属国有,成为全国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最早的企业之一,更名为河北省省营泊镇火柴厂,主管机关为河北省人民政府工业厅。从此,泊头火柴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
1950年泊镇火柴厂与石家庄裕民火柴厂合并,改产硫化磷火柴,企业实力得到逐步加强,年产火柴17.8万件。1952年增添设备83台,总产量达到237888件,较1949年建国时期增加90%。1956年开始生产安全火柴,有职工935人。1957年年产量381356件,总产值467.9万元。1958年“”,有职工1422人,生产火柴421291件,产值523.9万元,较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52年增长77%。1959年企业又上台阶,设备增加到276台,职工人数达到2419人,实现了局部半机械化代替手工操作的重大变革,年产量达到69.5万件,完成工业总产值863万元,实现利润269万元,固定资产原值增至179.1万元,成为河北火柴行业最大企业。1961年,泊镇火柴厂成为河北省直属企业,生产技术和设备逐步的提升,基本实现了半机械化。1966年,封包、刷磷、装盒均实现了机械化。1967年,淘汰落后的排梗机、蘸油药机、卸梗机,改用火柴连续机。1960年至1970年,火柴年产量保持在55万~65万件左右。1970年,泊镇火柴厂拥有固定资产原值347.6万元,完成工业总产值780万元,实现利润173万元。1971年,改手工糊盒为机械糊盒。1975年以后,改手工上梗为机器自动上梗、理梗,机械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年产量维持在约65万件。
1978年改革开放后,企业认真贯彻执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改革旧的管理体制和方法,建立完善各种管理制度,抓好节能降耗,挖掘潜力,解放生产力,提升产品质量,企业未来的发展更为迅速。一是加快技术改革步伐,提高设备技术水平。1984年到1987年,投资600多万元进行全厂总体技术更新改造,生产机械化、现代化程度和生产效率大幅度的提升。二是一业为主,多种经营。在加强火柴生产经营的同时,搞好综合利用。利用火柴下脚料生产刨花板、桌面、椅子面、中高档家具,画幅条幅,建筑材料以及冰棍棒等产品,既给企业增加了收入,还为社会增添了财富。三是加强职工文化技术培养和训练,逐步的提升企业素质。把一定的财力物力人力用在智力开发和职工教育上。从1982年到1987年8月,共举办各种文化技术培训班20多期,受训人员681名,占全厂青年职工的72.8%。四是完善分配制度。从1985年开始,企业实行了对上缴利税与工资总额挂钩浮动,对下收入产出包干的管理办法,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干部职员的积极性、创造性。
企业活力慢慢地加强,经济效益逐年提高。到1983年底,泊头火柴厂火柴年产量达83万件。1985年生产火柴90万件;实现利润466.4万元,比1984年增加21.45%;上缴利税369万元,比1984年增加27.24%。1986年,在全国火柴产大于销,供过于求的不利形势下,各火柴厂大幅度减利,几十家亏损,但泊头火柴仍然实现利润360多万元,取得全国同行业最好水平。生产的普通和中档火柴具有盒装支数满、梗粗而整洁,磺大而鲜艳,抗潮力强,引梗率高,发火灵的特点,深受省内外消费者欢迎,被省政府命名为“高品质的产品”,被轻工业部评为优级产品,被省首届消费者协会评为“信得过产品”。1987年拥有固定资产1100多万元,占地面积206157平方米,拥有火柴专业设备56台,辅助设备192台,生产全部实现机械化,部分实现自动化,年产能力达90万件,成为全国130多家企业中第二大火柴生产厂家。
1987年的火柴市场因为竞相倾销而很不乐观。为深化企业改革,增强企业活力,沧州地区推行招标承包经营责任制。当时,作为沧州地区较大企业,泊头火柴厂成为承包责任制改革的试点。1987年12月,沧州地委、行署对泊头火柴厂实行公开对外招标承包,在承包竞争中王维龙中标而被聘为厂长。1987年12月20日,承包经营合同签订。合同中对承包原则、承包期限、承包期间需完成的指标,承包者的权利、责任和义务,承包者的待遇和奖惩等都作了规定和说明。其承包原则是:包死基数,确保上交,超收多留,欠收自补。承包期为三年,具体时间是从1988年1月1日起至1990年12月31日止。实行任期目标责任制。要求三年承包期间火柴产量完成240万件,每年80万件;工业总产值5988万元,每年300万元递增;实现利润911万元,其中1988年281万元,1989年304万元,1990年326万元;上交利润272万元。实行厂长负责制。承包期间,承包人王维龙为厂长和法人代表,对企业负全责,行使《厂长工作条例》规定的一切权利,有权聘任、免除副厂长和中层干部;有权决定企业的机构设置;有权按规定(包括厂规)招收、辞退、奖惩职工;有权按规定支配企业留利;在不突破工资总额的前提下,有权确定职工收入的分配形式。
泊头火柴厂实行承包后,牢固树立国家观念、用户观念、竞争观念、战略观念和效益观念,锐意改革,多措并举,企业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一是改革干部人事制度,实行领导干部聘任制。厂长上任后首先聘任了管理经验比较丰富、群众威信高的原厂领导成员王起廷、黄增智、薛炳琦三人为副厂长,组成了决策果断迅速、工作雷厉风行、团结协作的领导班子。同时调整充实车间领导力量。注意发挥火柴生产“行家”的管理和技术特长,使内行归“队”,并聘之以重任,调动了车间领导干部的工作积极性。
二是注重市场调研,做好生产经营决策。对市场信息进行科学分析和预测,将生产原料分类管理,分清主次,认真抓好重点原料的选购、管理和功能提高。例如,选用最适用的木材品种、径级、材长、材质,提高出梗率、生产效率和梗枝质量。对于有涨价、供应趋紧的物资,适当增加库存,反之减少库存;依据市场调查和预测,合理控制火柴产量和库存量,搞活企业的生产经营。火柴市场供应紧张时,适当增加产量,市场供应滞销时,适当压缩产量,减少库存积压、占用流动资金过大或低价倾销现象;通过市场调研,了解用户对产品质量、品种的要求,反馈于生产计划决策体系中,为生产经营决策提供依据。
三是抓经济责任制,实行目标管理。建立科学的目标管理体系,以承包指标为总目标,并相应建立各级分目标,层层管理,层层落实。抓品质衡量准则、产量定额、消耗定额管理,降低火柴成本。从材料选购到出火柴成品全过程全面管理,保证原材料优质,改进旋片质量,抓好自动上梗、连续机上苗、装盒机装盒等主要生产关键,严格执行各项操作规程,降低木材消耗。根据责任制,制定相应的奖惩制度。实行定额工资制,逐渐完备奖金核算办法,充分调动广大干部职员的积极性。
四是建立符合生产经营管理需要的管理体系。以实现承包经营指标为目标,建立相应的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安全生产为准则的计划系统,对全厂的生产经营做全面的综合管理。这中间还包括生产、销售、质量、供应、劳动、财务、科技、新产品研究开发等子计划系统,并以这些系统将厂级领导、职能部门、车间、工段班组,直至机台和个人结合成一个统一整体,各种生产经营活动都为一个总目标服务。在组织架构上采用职能制结构,厂长对职能科室,职能科室对车间、分厂,车间、分厂对工段班组,班组对机台、个人,逐级领导,权力层层下放,职责落实到人。
五是抓技术进步和职工素质的提高。不断吸收国内外、行业内外的先进的技术,搞好生产关键问题的科研工作。20世纪90年代,泊头火柴厂投资1500万元,对生产设备做大规模更新改造,改进微机程控技术,应用高铝合金材料,使企业的火柴设备水平和主要机台效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生产出低硫火柴、芳香火柴、宾馆火柴、防风防水火柴等新产品。同时注重人才的培训和员工素质的提高,制定了《泊头火柴厂全员培训纲要》、《泊头火柴厂职工自学成才奖励条例》等相关规定,举办了职工电大、业余中学、机械基础等各种学习班,举办学术讨论会,职工学技术、学科学蔚然成风,全体员工的技术水平和管理上的水准大幅度提升。到1999年初,企业45岁以下的行管人员全部具备大中专文凭,每年仅技术革新、技术成果有近百项,创效益100万~200万元,每年都有多项现代化管理和科研项目获省轻工厅科学技术进步奖。
六是搞好设备维修,加强物资管理,为高产、优质、低耗、低费用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对设备普遍维修的基础上,重点抓好自动上梗、连续机上苗、装盒机等方面的修理工作,减少设备故障,提高设备完好率,提高大车上苗率、梗子合用率、台时效率等主要技术指标;制定设备按时进行检查制度,采取强制性的定期修理法,同时与开展群众性的技术革新活动相结合,奖励在设备管理中成绩突出者。加强物资管理,修建库房、贮料场,合理库存,降低木材损耗,减少物资损失和管理费用。
七是确定了“启动市场、扩大市场、控制市场”三大战略,组织召开全国产销联营会,将价格提到合理价位。
以上措施取得明显成效,企业的生产经营形势大有好转。泊头火柴厂承包后的第一个月即1988年1月火柴最高日产量达3026件。第一季度共生产火柴216636件,超1987年同期国家计划37786件,提高了21.1%;实现利润64.77万元,比1987年同期增加13.93万元,提高27.39%。全年产量达到87.9万件,固定资产原值增至1565.2万元,工业总产值达到2432万元,利润额达到432万元,均比1984年提高了2~3倍。
1990年,泊头火柴实现利税突破千万元大关,1991年和1995年又分别达到1044.29万元和1188.43万元,达到了发展的鼎盛时期,其精致火柴还打入了国际市场。这一时期,火柴厂盖了20余栋宿舍楼,同时学校、医院、派出所等也一应俱全。
到1996年底,泊头火柴厂占地22.76万平方米。拥有火柴连续机、封包机、切梗机、旋梗机等生产设备100余台(套),年生产能力达到200万件,实际产量194.1664万件,销量192万件。固定资产原值3666万元,总资产6729万元。工业总产值9026万元。
20世纪90年代,泊头火柴厂的产量指标创出了历史最好和全国行业顶配水平。泊头火柴厂成为全省及省轻工系统“利税大户”,各项经济指标长期处在全国同行业领头羊,先后荣获轻工部重点骨干企业、国家二级企业、河北省优秀企业、省轻工厅排头兵厂、全国500家最大化学工业企业等称号。该厂的火柴产品也形成系列,品种多样。“泊头”牌日用安全火柴,连年被评为省优质名牌产品,并获第五届亚洲及太平洋国际贸易博览会金奖。1996年,被誉为世界火柴大王的瑞典火柴集团的代表来厂参观后,感慨道:“你们的生产设备虽不是世界上最先进的,但是你们的管理和使用效果很优秀,你们的产量最大,你们应是世界火柴大王。”
泊头火柴的市场地位也在此期间得到迅速巩固。1997年泊头火柴市场已覆盖国内的北方大部分地区,东北地区达到黑龙江,西北覆盖到新疆,南部市场也延伸至江苏。同时泊头火柴厂大力支持地方建设,沧州大化会战、沧州啤酒厂会战、沧州大浪淀水库建设、吴桥杂技大世界、沧州市迎宾馆等大工程都曾得到泊头火柴厂的人员和资金支持。
1998年10月26日经沧州市人民政府股份制领导小组办公室批准,组建泊头火柴(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全体职工从董事长至普通员工按照从80万元至2000元不等的出资比例入股新改制的企业。企业注册资金1600万元。公司开始步入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法人实体和市场之间的竞争主体阶段。
20世纪80年代末期,国家放开对火柴价格的控制,我国火柴业发展出现井喷,火柴市场经历了一个异常火爆的时期。趁着火柴生产热,众多私人小火柴厂也快速地发展起来。1988年,全国有151家火柴厂,年生产能力达到3000万件。火柴企业为抢占市场,拼血本竞相降价。从90年代初期,火柴市场逐渐滑坡进入低谷,市场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绝大多数火柴企业步入困境。随着打火机在中国出现,并凭着方便、轻巧、潮流等特点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火柴市场逐渐萎缩。再加上许多老火柴厂在机构设置,人事、分配、用工制度等方面未能适应中国市场经济制度的改革等原因,使得火柴市场形势急转直下,火柴厂出现倒闭潮。到90年代中后期许多曾是火柴行业明星企业,曾为我国火柴行业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厂家,包括中国火柴行业“五朵金花”之中的其他四家火柴厂,先后停产、转产、倒闭。处于这种环境下的泊头火柴厂虽然仍有一定的实力,但也危机重重。1996年泊头火柴厂发生了质量事故,遭遇退货,公司有了30多万件的高额库存,市场被抢占了约1/3,损失惨重。这一切都让泊头火柴走上了下坡路。一连串大中火柴企业的倒闭,虽然给泊头火柴留下了一些市场空间,泊头火柴“冷中取热”,在行业的寒冬中填补市场空白,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产量指标仍然创出了历史最好和全国行业顶配水平,但利润慢慢的开始下滑。1996年的利润由1995年的566万元急降至225万元,1997年更是跌至33.2万元。
为缓解颓势,泊头火柴厂希望引进国外资金和技术对火柴厂做改造。1997年泊头火柴厂与瑞典火柴集团接洽商谈合资事宜,当时瑞典方面开出的合资条件是,出资7000万元控股70%。但因存在多方反对和不同意见,以及受亚洲金融风暴的影响,合资最终没有成功。
另一种方式是兼并收购。1997年,为完善技术设备,泊头火柴厂分别以80万元和50万元收购了安徽的安庆火柴厂和邢台的临西火柴厂,并注入部分资金、派出管理人员,很快启动生产。但由于市场的继续恶化,这次收购也没有令泊头火柴摆脱困境。
此外,尝试的各种新产品转型包括“房地产”转型开发和1998年的股份制改制,都未能改变泊头火柴厂走下坡路的命运,也未能使其在逆境中成功突围。
2002年火柴行业走入了最低谷。泊头火柴厂在这一年冬季三个多月停产,首次出现经营性亏损,整体亏损335万元(包括多列支的医疗费用)。
泊头火柴的荣光止于2006年。这一年的11月,最后一批产品出厂后,公司停产。
2012年9月18日,泊头火柴有限责任公司的最后一批设备及库存在网上拍卖。至此,泊头火柴厂走完了它的整整百年历程。